「移山入海」 講道:張拯民牧師 聖詩:54、247、499 啟應:12 經文:馬太福音廿一章18-22節 馬可福音十一章12-14節,19-24節 我們讀聖經時,有一種讀法叫做平行讀法,或是叫做對照讀法、參照讀法。例如讀福音書,就像今天的經文在兩卷福音書中都有記載,就要以此平行讀法來讀。若讀新約書信,就要參照使徒行傳來讀。 一、序言 如果我說:無花果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。你相信嗎?如何驗證這句話是對的? 許多人會說:上GOOGLE網站去查證!你真的這樣做後,光是打入「無花果樹」就會發現有超過40萬筆的信息待查。那要花多少時間來看呢?其實,有一個地方能很快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:創世記三章7節「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、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、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、為自己編作裙子。」 在伊甸園中出現的無花果樹,當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。 我們之所以不會那麼快找到聖經中的答案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聖經不熟。其實,每一位基督徒應該每年至少讀一遍聖經的!我是指速讀聖經,不是查經。如果一天讀四章聖經,約310天就可以讀完一遍,也就是說,每週只需讀六天(主日可以休息,或是補落後的進度),農曆過年時還可以休息兩三天。 同時,主耶穌也告訴我們,無花果樹的特性: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、就知道夏天近了,是春末夏初了。(太廿四32、可十三28、路廿一29)當然,我們可以由百科全書找到以下資料:無花果樹:原來大多長在中東、希臘地區。有許多的品種、許多不同的名稱。通常冬季葉盡枯落,春季發芽。葉子長大時亦是果子成熟時。舊枝於夏季成熟。新枝於秋季成熟。 二、本論: 1、此事發生於何時? 馬太福音廿一章18章 早晨回城的時候、他餓了 馬可福音十一章12節 第二天、他們從伯大尼出來,耶穌餓了 馬太說的早晨,是哪一天的早晨?馬可說的第二天是哪一天? 讀經時遇到這樣的問題,不必急著找聖經注釋或是聖經參考書。其實由經文的上下文是可以找到答案的。我們由馬太福音廿一章1節或是馬可福音十一章1節讀起,就可以知道那天是受難週的第二天、也就是復活節前的星期一。正是春末夏初之時。 曾當過華神院長的陳濟民牧師說過:沒有受過神學院教育的兄弟姊妹,可以不懂希伯來文、可以不懂希臘文,但是不能不懂上下文!查考聖經時,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:要讀上下文! 2、馬太、馬可,誰對誰錯? 馬太說:那無花樹就立刻枯乾了。 (太廿一19-20) 馬可說:(第二天)早晨、他們從那裡經過、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。 (可十一20-21) 是立刻枯乾了,還是第二天才枯乾?到底馬太,馬可,誰對誰錯?在今天的民主時代,我們能否現在就舉手表決?若大多數人贊成馬可對,那我們是否應該就把馬太福音,由聖經中撕下、丟掉?斷然不是! 我們都知道,一棵樹是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完全枯乾的。一定是由樹梢、由樹葉開始枯乾,然後樹枝、樹幹,最後才是樹根。因此,馬太是形容那顆無花果樹,在耶穌一說完話,它的樹梢、樹葉就立刻開始枯乾了。馬可則是形容那顆無花果樹,經過24小時,竟然就連根都枯乾了。 我們應該知道,一棵樹由開始枯乾到連根都枯乾,是需要好幾個月、甚至是超過一年的時間。所以這棵無花果樹,經過24小時,竟然就連根都枯乾了,門徒門才會覺得很稀奇。 3、耶穌是否太殘酷? 耶穌在那棵無花果樹找不到果子以後,就對樹說:從今以後、你永不結果子。馬可補充說: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(可十一13)。 耶穌是否太自私、太殘酷了?在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,找不到果實,就把那棵樹給廢了!真是自私又殘酷! 我們如果認為耶穌太自私又太殘酷,那就是我們「不識字又兼無衛生」。不識字是沒有認識自然界的真理;無衛生是自己無知還要怪別人,是心理無衛生。 我在序言中已經提到,百科全書說明:無花果樹的葉子長大時,亦是果子成熟時。而這棵無花果樹是長了葉子的(太廿一19、可十一13),因此就算沒有成熟、香甜的無花果,至少也應該有酸、澀的無花果青,仍然是可以吃的。因此,將一棵不結果子、空佔地土,會讓人懷著希望來、卻要失望而走開的無花果樹給廢了,應該是造福人群吧! 4、耶穌咒詛一顆樹?上帝咒詛人嗎? 馬可福音十一21節「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、就對他說、拉比、請看、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、已經枯乾了。」 什麼是咒詛?咒詛台語叫Le,好像你咒詛我「Si Lo-pong(死路旁)」,就是要我不得好死。或是咒詛我在不可能的情況下來死,就像:咒詛我出門就被蜘蛛絲割頸而死、被一小塊嫩豆腐壓死、被一滴雨水噎死。 耶穌在這段經文中只是「宣告」這顆無花果樹從此不能結果子,然後,這顆無花果樹就枯乾了,耶穌並未咒詛它。上帝是不咒詛人的,人(彼得)會覺得被上帝咒詛,是因為受到上帝的管教,而上帝管教人的目的是要人回轉歸向祂,當人回轉歸向祂時,祂就會重新保抱懷搋,重新接納我們! 5、為何耶穌要如此宣告? 馬太福音廿一章19節,馬可福音十一章14節「就對樹說、從今以後、你永不結果子。」 當記得,這件事是發生在受難週的第二天(星期一),也就是耶穌道成了肉身來到世界傳福音的最後幾天。 猶太人身為上帝的選民,本應作眾民的中保〔中保原文作約〕、作外邦人的光(賽四十二6),應該要領萬民來歸向上帝。只是他們不僅自己不遵守上帝的命令,還成為萬民歸向上帝的攔阻,徒有宗教敬虔儀式的外表(長滿了葉子),卻沒有主的選民應有的內涵(結果子)。 耶穌在此,乃是用這一棵無花果樹來作為對猶太人、宗教領袖的一個警戒:若再不結果子,到了時候就再也不能結果子了! 今天,這也一樣是對我們的警戒:要結出聖靈的果子!要結出領人歸主的果子! 三、禱告真能移山嗎? 包括我在內,我想沒有人有過以禱告移山的經驗。那麼,耶穌說:我實在告訴你們、你們若有信心、不疑惑、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、就是對這座山說、你挪開此地、投在海裡、也必成就(太廿一21,可十一22)。這個應許是否就不可能成就了呢? 當葛理翰牧師第一次到台灣來佈道時(1975年或1976年),所訂的日期正好颱風來襲,幾天前,台北市就已經被風雨所壟罩,而會場是露天的體育場,只有講台搭了一個棚子,讓講師不會淋到雨。 因此,台北市所有的教會發出緊急禱告的要求,甚至中南部的基督徒也一起加入這一個禱告網,同心要求上帝颳起西風,把這個颱風吹入太平洋,把這座攔阻人來聽福音的大山丟入海中。很令人失望的是:越禱告,雨下得越大!當晚,雨不僅不停,反而越下越大! 上帝奇妙的作為是:在勃然大雨中,人潮湧進了會場,打著雨傘、穿著雨衣,人們「站」滿了會場(籌備會預備要給會眾坐的幾千個保麗龍板,一個也用不上)! 上帝沒有颳起西風,把這個颱風吹入太平洋,這座攔阻人來聽福音的大山似乎沒有被丟入海中。但是,山移開了嗎?確實是移開了!上帝移開了攔阻人來聽福音的大山,不是照我們所求的,把颱風吹開,乃是讓人在風雨中,仍願意來聽福音! 分享(默想)問題: 兄弟姊妹們,在我們與上帝之間,在我們與人之間: 何人、何事、何時、何處曾是你的山?你是如何面對你的山? 現在有何人、何事、何時、何處是你的山?你要如何面對你的山? |
牧者講道摘要 >